话说长影: 小白楼的故事
点击上方关注“图说老电影”
来到长影大家都想看看小白楼,因为,它是新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的殿堂。
小白楼
说起它也就是一处普通的别墅,历史上记载它是伪满州国的一个大臣为儿子结婚盖的公馆,玄关的门楣上便有一个木制的红双喜字。由于它通体白色,大家便习惯地称为小白楼。
日伪垮台后,这里曾是地下党指挥护厂中心,后来它又成为"东北电影制片厂"领导人办公室的场所。
小白楼出名,是在1957年夏天,某报刊发了一篇短评,标题是"揭开小白楼阶级斗争的盖子",内容披露电影《上甘岭》的导演沙蒙、电影《董存瑞》的导演郭维、电影《新局长到来之前》的导演吕班,是组织"沙郭呂"集团,历数"沙郭吕"反党反社会的滔天罪行。
这三位电影大师在长影是三杆大旗,颇受尊重。要砍倒这三杆大旗的决心实在难下,吉林省委和长影在上级部门指示下,促使他们下了砍旗的决心。"沙郭吕"被打成"右派"。
在"反右"大潮之后,小白楼的名声一下子变臭了,当时的主管行政的副厂长袁小平下令,将通体白色犯忌的小白楼改成米黄色,虽然小白楼颜色变了,但是人们已经习惯叫它小白楼了。
五、六十年代的小白楼是一个"出入无白丁,来往皆墨客"的高雅场所,曾经名震全国的大作家、曲作家、大导演们如赵树里、孙谦、马峰、李准、海默、乔羽、沙蒙、郭维、吕班、林农、白桦、陈立德等等都曾下榻在这里搞创作,以他们如橼大笔为繁荣银幕而辛勤耕耘。三年困难时期,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厂里把主要创作干部们都安排到小白楼居住,尽量为他们提供那时能提供的相对好一些的副食,以便保养好身体,好好创作。此事称为"艺术家追肥"。
那些优秀的影片剧本和歌曲几乎全部从这里出笼: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党的女儿》、《上甘岭》《刘三姐》、《甲午风云》、《兵临城下》、《战火中的青春》、《自有后来人》、《创业》等影片和电影歌曲。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海报
电影《党的女儿》剧照
电影《上甘岭》工作照
电影《战火中的青春》工作照
电影《刘三姐》宣传画
电影《创业》剧照
1972年,为了拍摄"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小白楼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造,楼面恢复通体洁白的颜色。我国京剧泰斗谭鑫培的孙子谭元寿与北京京剧团的艺术家们入住这里。
文革结束后,小白楼重新进入它的辉煌期。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整个八十年代,入住小白楼的作家不计其数,他们联手打造了长影新时期的辉煌。
电影《保密局的枪声》
电影《人到中年》剧照
电影《开国大典》剧照
拍摄了电影《保密局的枪声》、《不该发生的故事》、《人到中年》、《十六号病房》《开国大典》等经典之作。
相关链接:
电影珍闻 | 三次拍摄《艳阳天》—— 长影演员李瑛口述史《沧海遗珠》节选
声明: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法律追究!
长按二维码关注,感谢您的支持!